查看原文
其他

校长说 | 龚振:教育变革已来,学校、教师和家长何为?

大事君 教育大事 2023-12-18


未来总是令人充满遐想,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全球环境的变化,在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未来的教育是什么样子?教育的未来何去何从?面对未来的变革,学校、老师和家长怎么办?这些都值得思考。近日,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团育才二小校长龚振做客宝安图书馆“师者说”,以《教育的未来与未来的教育》为主题带来了精彩的分享。大事君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整理,希望给大家一些思考和启发。



以下内容整理自龚振校长的讲座:


用辩证派的观点看待未来教育


未来,一直令人向往。浪漫主义者会进行文学化的遐想,如古代的神话。理性主义者会进行科学化的预测,如大家熟知的《周易》,当年主要就是为了占卜未来的。人类对未来的研究、预测和把握,要比对现实或历史的研究具有更大的难度。当代未来学见解五花八门,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流派:



1

一是保守派,或者说是悲观派。他们对西方工业文明及其“社会病”展开了全方位的深刻反思,其代表作是1972年罗马俱乐部震惊世界的报告《增长的极限》。

2

二是激进派,或者说是乐观派。他们强调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对其前景持盲目乐观态度。

3

三是辩证派,或者说是审慎派。他们主张积极面对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各种矛盾曲折,在矛盾的不断解决和不断深化中,努力开创充满更加复杂、矛盾运动的人类未来,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未来之路。


在探讨未来的教育与教育的未来时,第三种未来观显然应成为我们研究和开创教育未来的基本理念和方法论视野。这也是我今天交流内容的立足点。因为面对未来,我们并不是被动的,我们可以选择我们所期待的理想未来,并以之作为愿景,同时作为资源,探讨通达这种愿景的现在行动方式。



未来的教育是基于对未来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出发来看待教育,是探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因为教育与未来社会有着这样的双重意义:教育就是未来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也是决定更远的未来社会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教育的未来则是立足于教育本身来展望其未来发展,蕴含着教育价值层面的预设,思考的是教育如何借力新技术进行有效教学,为未来培养人。


未来的教育变与不变


01

未来的社会


要从未来的社会着眼,思考未来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那我们就首先要谈谈如何去理解未来社会。


现在畅想未来社会,有个基本属性可以把握,那就是不确定性甚至是不稳定性,也就是说未来一定是一个充满变数和挑战的时代。



一是技术的突飞猛进,我们开始跨越信息时代,走向人工智能时代。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将发生深刻的变革。生活中一切繁杂琐碎的事情,都由智能机器人来负责完成。这是未来社会美好的一面,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便利与幸福的一面,一切以人为中心。


二是未来世界,人类在日益加剧的全球生态危机下面临着多重生存威胁。这正迫使着人类重新思考以人为中心的观念的正当性。人类靠自身力量改变了自然环境,这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危机,威胁着我们已知的地球上的未来生命,包括我们自己的生命,但是目前人类尚未找到与地球共同生存的方式。大家也可以感受到,气候变化,比如今年全球罕见的高温,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以及肆虐了几年的新冠疫情,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有些学者看来,就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这样分析后,未来,可能出现两种走向——或者走向美好,或者走向毁灭。近10年来,世界发生的变革性事件呈指数级增长。2020年全球新冠大流行给全球带来了警示,即对未来的合理假设可能被突发情况瞬间改变。对于未来的预测不再是某个最大可能性发展下的线性趋势,而是经由多重可能性覆叠而产生的不确定性未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的预测失去价值,而是要求我们为更多可能的未来做好准备。通过我们的努力,去实现美好的未来,规避未来的风险。


02

教育的未来,正是人类的未来


应对未来不确定性以及多元性,人们迫切呼唤通过教育来应对未来。因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通过对未来社会创造者的培养而架设起由现实通向未来的桥梁,这正是教育对未来社会的选择功能。我们是否可以理解,我们选择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是选择了什么样的未来。教育的未来,实质上正是人类的未来;教育向何处去,归根到底就是人类向何处去。



召唤未来的教育,还因为对目前教育的不满意。今天,我们幸运地置身于一场崭新的、历史性的教育与技术较量的尖峰时刻。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正在革命性地建构信息社会新的政治形态、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相比之下,教育并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改变,工业社会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内容都没有实质改变。


所以,我们还得更加全面地去思考未来教育的走向。探讨未来的教育,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也就是把教育放在社会这一子系统中,那就要处理好技术、人与教育的关系。在这三角关系里,技术最受推宠,教育也常被提起,人的气息却相对淡漠,人们经常津津乐道于借助技术平台、技术手段、技术资源等技术支撑中的教育如何先进,但作为教育逻辑起点和终点的“人”容易淹没在其中。所以,造成的思维习惯是把技术变革作为思考的起点与核心,首先考虑的是“技术如何如何”,而不是“人如何如何”,人似乎成为技术的配角。



第二个需要考虑的是,未来的教育是延续现代进程还是进行颠覆性变革。比如技术在未来教育中的作用是作为学校教育的辅助工具,融入传统教育的实施与评估;还是作为变革性的技术力量彻底改变教学方式,重塑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未来教育在变革之中,还有没有不变的初心呢?我觉得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因素,技术跃然改变了教育的形式,但改变不了教育的初心。在教育与技术的较量中,教育始终坚守着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初心。教育与技术的较量,本质上是技术推动教育发展的过程,也是教育适应环境、重构自身以推动技术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重构,是围绕进一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系、内容的重构。所以,未来的教育肯定会变革,但指向未来的不一定都是激烈的颠覆性变革,不一定都是另起炉灶。


03

教育之不变与教育之变


在社会发展浪潮中,有些事物消失,有些事物新生,还有些事物亘古不变。因此,未来的教育就是在变与不变中选择。


我认为教育之“不变”,就是教育的人文向度。斯宾塞曾言“教育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说白了,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以后能够过上“好日子”,而过“好日子”的逻辑前提则是学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具有完满的人格。教育是有层次之分的,至少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外在层面的知识技能教育,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教育;另一个层面则是深层次的生命、精神、灵魂的教育,是对人类发展过去、现在、未来亘古不变的精神世界的追寻,主要体现在教育使人求真、教育使人向善,教育使人尚美三个向度。



我们目前的教育,很多时候只停留在第一层次,在教育领域内,强调复习、记忆和背诵,这些机械的学习方式在学校教育中仍有很大比例,我们学校仍像在一个大车间内组装机器一样,用高效性和一致性来培养下一代。但是不是未来的教育加上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就真的能让儿童学得更好、更快、更有效?我想如果缺少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关怀、情感的关怀,技术可能就是伤害,甚至是灾难。


再来看看未来教育之变。可以想见的是,主要是技术的全面渗入带来的教育革命性变革,这会是挡不住也不应该去阻挡的潮流。这种变革必然成为教育信息化,也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一是教育理念

在智能社会,教育理念的核心不是现在的“以人为本”,正如《学会融入世界:适应未来生存的教育》这一报告中所说“需要警觉以人为本的思维和行动模式”。关键是“因材施教”,将更强调人性化、终身化。


二是教育体系

工业社会学校教育体系将被终身学习体系取代,大规模个性化学习是其主要方式。学校模式将会改变,为每个人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首要指向。教师不再是工作社会组织方式下教育“工厂”中的教书匠,而应成为在扁平化、协作式工作环境中的高水平的专业实践者。


三是教育内容

可即用即学的内容从教育内容中剥离,获取信息和综合解题能力构成新的教育内容主体;新媒介技术建构新的教育传播符号及组合,进而建构的教育内容;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知识的聚变和裂变现象,推动教育内容革命性重塑;教育内容的冗余和碎片化带来新的隐忧。


教育的未来我们何去何从?


我想引用《教育未来简史》书中的一句话来表达我的态度:教育者的使命绝不是固守传统或维持现状,而是塑造未来的可能,迎接必然到来的变革。教育的未来是要靠当下的教育者去创造的。我想结合教育的一些案例,来谈谈教育实践者是如何对应对挑战,迎接教育的未来的。


一是学校何为。这首先要做一个判断。未来学校还会存在吗?现在元宇宙这一概念很火,都在讲虚拟与现实的结合。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加速了教育虚拟化的过程,在线课堂成为常态。但师生们从线上重回实体课堂欢呼活跃的情景,坚定了我对学校未来的信心,我觉得学校不会消失。因为课堂的气氛,师生眼神、情感的交流,追逐嬉戏中建构的伙伴关系,这些教育的精髓,在虚拟中是无法实现的。虚拟毕竟是不实之物,只是真身的模仿。在机器无意识阶段,再真切的模仿,依然是模仿。


学校不会消失,但学校的形态应该会变。著名教育学者、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在构想未来学校时,认为未来学校将变成新型的学习中心。我觉得既然知识的获取是借助技术多途径实现的,或者说未来很多即用即采的知识是不需要学习,那么学校还应超越学习中心,成为精神成长中心,在这儿更多的是获取精神层面的深层次内容。在学校,通过真实的人与人的交往促进精神的成长。为此,我们学校最近就在探索学校如何成为一个交往中心。


说起交往,在学校场域中,有一种关系叫家校关系。中小学,家校关系目前主要交往双方基本是老师与学生妈妈的交流,我微信通讯里存的家长,基本会有个后缀——***学生妈妈,很少有***学生爸爸。因为在我们传统观念中,男主外,主要去赚钱养家,女主内,生儿育女。为了把学校打造成新型的交往中心、学生精神成长中心,强化父亲在学生精神成长中的责任,我们探索成立了“爸爸团”,爸爸团通过组织周末运动、家长讲坛、才艺展示等活动,增加了陪伴孩子、与老师交流的时间, 培养学生坚强毅力,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潜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教师何为。未来,教师的构成可能会更加开放多元,现在已经有了一些萌芽,除了学校自聘教师外,还是有外聘教师,还可以购买课程。教师也可以跨校教学。部分教师还选择做了自由职业者。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角色应该会发生变化,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与陪伴者。未来,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将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我以前工作的南油小学,就曾经通过课程统整来探索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我们用一周的时间,围绕“桥”这一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围绕“桥”,对知识进行重组、整合,打破学科概念,有的课堂甚至有两三位老师一起上课,比如高年级的任务是制作一座桥,我们就安排了数学、科学、美术三个学科教师进行多师型教学,数学教师指导数据计算分析,科学老师指导结构设计,美术老师指导美观及与环境的协调,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进行探究,打通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会不会成为未来课堂的一种形态呢?


三是家庭何为?在现代学校产生之前,人类的教育基本上是在家庭里完成,是在生活生产中进行的。专门的学校产生以后,才开始把教育的主阵地转移到学校。未来会不会教育的主阵地就转回家庭呢,这似乎不太可能,依我看,未来教育就不会有主阵地,而是多个中心、现实与虚拟场景融合构成的学习社区。但我们有一个判断,在未来的情况下,父母亲跟孩子接触的频度会比以前更高。



大家不知道有没有看到过一个消息,2020年,日本富士通公司宣布了一项规定,集团办公室减少50%,原则上鼓励非生产一线的员工在家上班。当然这是他们在疫情中积极进行了劳动制度改革。我们深圳也曾经历了几次静默化管理,大家居家办公。还有个消息说,推特的员工除了维护服务器等需要到岗上班的员工到办公室以外,其他的员工可以永久性地在家工作。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就会有更多的父母进入到这样的生活状态,这样他们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怎么样跟孩子一起进行交流和分享,就显得非常重要。


为什么疫情之下,亲子关系并未让一家人更亲密,反而产生了如此尖锐的对立冲突呢?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许多父母亲仍然把分数、考试放在第一位,甚至放在唯一的位置。父母把上课看成是唯一的学习,对在生活中进行各种技能、素养、习惯、人格的提升视而不见,全然不顾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把学习得到高分作为唯一的目标。要解决这个问题,无论是从教育的科学性来说,从父母自身的教育需求来说,还是从儿童成长成才的规律来说,父母亲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家庭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改良。


我想到一个场景,我们作为父母,在孩子小时候,是不是常做这样一件事,在孩子睡觉前,手里拿着一本书,靠在孩子的床边上,对他读着睡前故事。这个场景无意间透露出,给孩子读睡前故事是想让他们入睡。但如果这真是父母的目的,那还不如唱摇篮曲。我们所期待的情景,应该是父母和孩子坐在一起看书,一边看一边讨论。


假如孩子还非常小,如幼儿园学龄前,可以给他们读童话书。对于青少年,他们则可以自己查立场针对不同年龄设计的推荐书目来做出选择。他们还应该知道安徒生奖、茅盾文学奖的意义。假如我们手上有一本适合自己孩子年龄的书,我们要怎样做呢?当然,我们可以读给孩子听。但我们还应该和孩子一起讨论,聆听他们的见解,以及认真阅读插图。而有些家长只是照本宣科式地阅读,这种方式对孩子入学后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毫无益处。


这样的亲子相处,会不会更有意思一些。朱永新教授说,家庭生活本身其实就是家庭教育。我希望我们未来都能通过高品质的家庭生活,让家庭成员在一起过真正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我希望与所有的教育同行或关心教育的朋友,一起主动迎接、拥抱未来,并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未来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未来,不仅是我们遥望并奔向的地方,更是我们正在通过创造搭建通道并最终达到的地方。教育就是由现实通向未来的桥梁。




附:龚振校长推荐的书籍

1.《教育未来简史》
作者:(美)朱克斯 、(美)沙夫/著 钟希声/译

2.《孩子与恶》
作者:(日)河合隼雄/著 李静/译

3.《儿童的利益:学会尊重孩子》
作者:(法)多尔多/著 王文新/译

4.《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
作者:(加)马范梅南、(荷)莱维林/著 陈慧黠、曹赛先/译

5.《童年哲学》
作者:(美)马修斯/著 刘晓东/译



END


本文根据龚振校长讲座整理,内容有删节

编辑:小吕


往期精彩


公示!深圳这些学校的艺术节目获一等奖,推荐送省!

2022-09-17

梅林中学换帅!贺昉接替马敢飞任校长

2022-09-16

重磅!教育部明确取消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大力推进高职分类招考!

2022-09-16



独家访谈


· 龚湘玲

· 尹昌龙

·

· 黎新风

· 毛展煜

· 张雅琳

· 臧秀霞

· 谢楚楚

· 张梦曦



扫二维码,添加小助理进群

最新教育资讯一手掌控

更有资深教育人士坐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